网站首页/新闻中心/ 何以中国·向海泉州|泉州遗产从来不是孤立的,是鲜活的!

何以中国·向海泉州|泉州遗产从来不是孤立的,是鲜活的!

发布时间:2024/2/3 17:46:20 浏览次数:1407

何以中国·向海泉州|泉州遗产从来不是孤立的,是鲜活的!

一城千面,古厝新生
古厝里的文化
是泉州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

根和源,灵与魂

0.jpg

“何以中国·向海泉州”网络主题活动

主题讲述之第三篇章

一起来听听

 泉州向世界传达的“古厝新生”!


《守护根脉》


嘉宾:刘大山

福建省文物局专家库专家

2.jpg

    有个成语叫“偷梁换柱”。这个成语本来不是贬义的,它来自中国古代建筑的修缮技法,指的是在不触动整体建筑结构的情况下,更换大梁、柱子。在修缮泉州府文庙时,我们就采用了这个方法,避免在修缮中造成二次破坏,修缮完成后的文庙稳固如初凭借一手修文物的本事,我这辈子干了这件有意义的事,值了!




    2021年7月,“泉州: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”获准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。近年来,泉州以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为目标,大力推动世界遗产的活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,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,让山海之美与人文之韵更好为发展增添光彩。



不断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水平



    九日山祈风石刻、开元寺、草庵摩尼光佛造像、德化窑址……在马可·波罗的笔下,泉州是“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”,走进泉州的22个遗产点,一街一巷、一砖一瓦,都能让人窥见当年“苍官影里三洲路,涨海声中万国商”的繁盛景象。


   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,是不可再生、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。做好保护工作,才能切实留住城市的“根”与“魂”。


    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,泉州向来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十分重视。2024年1月1日起,《“泉州: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”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条例》施行。该条例是泉州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制度化、法治化的又一成果。


    条例对标《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》关于世界遗产的保护要求,从制度设计上对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体制、保护规划、建设活动管控、活化利用、法律责任等作出明确规定,为泉州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。


    古城是世遗泉州的核心地区。22处遗产点中,鲤城区集中了8处世界遗产点。如今,泉州实施遗产区、缓冲区、景观控制区的严格管控,古城被整体纳入遗产缓冲区。


    一城之内,处处皆景。据悉,古城集中着约300条古街巷和669幢传统历史建筑。金鱼巷“微改造”项目、中山中路综合提升工程、中山中路周边街巷综合提升工程、中山南路周边街巷整治提升工程等相继启动,坚持“不改变文物原状”“最小干预”原则,用“绣花”功夫“润物细无声”地保留原风貌生态、提升人居环境,让古城真正做到“见人见物见生活”。



“老”泉州有“新”传承



    万寿路、聚宝街、米铺巷……在古城的一条条小巷里,蕴藏着独有的烟火气息。2023年,城南庙会多次在天后宫、德济门广场举办,再现宋元庙会社戏景象,让市民与游客在生活中“触摸”历史,不断“解锁”泉州古城新玩法。


   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,泉州对于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水平不断提升,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日益显著。2023年,全市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突破千亿,达1002.40亿元,比上年同期增长68.9%;全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8652.97万人次,比上年同期增长53.9%,其中接待过夜游客2910.58万人次,增长达94.7%,(过夜游客比重为33.6%,占比上升7.0个百分点;游客人均花费1158元,增长9.7%)。全市接待游客增速和旅游收入增速两项均居全省第一。


    文化遗产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。泉州发挥汇通中外的天然优势,以“世遗+”多维传播方式,立足泉州这个世界的码头、中国的窗口,生动讲好中国故事,积极传播中华文化。“宋元中国·海丝泉州”城市品牌标识的正式发布,海丝国际艺术节、中国电影编剧周、海丝泉州文学周等活动的生动演绎,向全世界传递了古老而年轻的中国形象,展现了开放包容、兼容并蓄的中华气度。


    泉州也在积极推动非遗瑰宝“走出去”。仅泉州市木偶剧团成立至今,便已到过全球近80个国家和地区,进行了300多次交流演出活动。南音、梨园戏、高甲戏、打城戏等非遗项目也纷纷走出国门,众多非遗瑰宝为架起“一带一路”民心相通的桥梁贡献了独特力量。


     与此同时,今年春节元宵期间,泉州突出本地春节元宵特有的民俗、非遗等传统特色和烟火气息,按“好玩、好吃、好看、好精彩”进行延展提升策划,推出“寻龙记”+世遗、非遗、美食、演艺、明星、工业旅游六大板块上1000场系列文旅主题活动、优惠促销措施,欢迎国内外游客来世遗泉州过春节闹元宵。



来源:泉州信网微信公众号